leyu乐鱼棋牌:县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丰县“十四五”时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及空间布局规划》的通知
2024-05-02 04:24:14 | 来源:乐鱼手机登录网址| 作者:乐鱼在线登录

  《丰县“十四五”时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及空间布局规划》已经县政府“十四五”规划专题会议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家、江苏省、徐州市和丰县十四五规划分层次不断细化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发展目标、工作思路和重点任务,对本专项规划明确战略定位、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提出了重要指引。

  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正式发布。纲要在生态文明建设、国土空间布局等多方面提出顶层设计和重点任务,要求“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021年2月,《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正式发布,其中明确提出支持徐州都市圈发展,提高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能级;加强苏北苏中粮食基地建设;支持苏北地区加快改造和新建一批新型农村社区;全力推动苏北地区振兴发展,加强苏南苏北产业转移合作等一系列政策要求。

  《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于2021年4月正式公开发布,纲要提出要形成“一核集聚、两轴牵引、三区协同”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其中丰县属于西部片区,要“保护微山湖、京杭大运河、黄河故道等重要湖泊水体,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省际边界协同发展机制。”

  《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进一步落实了国家、江苏省、徐州市“十四五”规划的发展引导要求,具体提出了包括“统筹推进农业农村综合改革,盘活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开展村庄整治和土地整理,有效利用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加大承包土地流转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盘活力度,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优化生态空间结构,构建‘四横、三纵、三区、多点’的生态空间结构”,“强化生态空间管控,严守生态红线底线”,“推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合理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建立节约集约用地激励和约束机制,到2025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建设用地占用规模下降到42.21公顷/亿元”等一系列政策要求。

  自习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首次提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的科学论断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已上升至前所未有的新高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已成为开展各类经济活动、规划建设的前提条件。在此之后,十九大确立了由自然资源部履行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推进“多规合一”,实现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的有机融合。在机构改革的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成为资源管控和城乡治理的总体纲领、推动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与此同时,国土空间规划的相关要求也发生变化,更强调全域统筹、底线管控、用途管控等要求,未来规划编制中需协调城镇建设与乡村发展、生态保护等关系,使国土空间规划成为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城乡治理水平的有效手段。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在全国上下高质量发展背景之下,江苏正处在纵深推进“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与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交汇重叠期,向着经济发展高质量、改革开放高质量、城乡建设高质量、文化建设高质量、生态环境高质量、人民生活高质量这“六个高质量”发展目标不断前进。推动新时代县域经济发展,需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坚持发展新理念、质量第一观,勇于创新突破,不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改革开放高质量,要在革故鼎新中推进改革再出发,在新体制和新开放格局中拓展发展新动能;推进城乡建设高质量,要超越城乡割裂、城乡对立的错误观念,构建富有弹性、充满活力的和谐城乡关系,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承载空间;推进文化建设高质量,需要为人民美好生活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丰富道德滋养;推进生态环境高质量,需要坚持生态优先和底线思维,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推进人民生活高质量,则需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推进共建共治共享,不断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当前高质量发展背景之下,区域协调发展也成为了必然的发展态势,区域协调发展内涵进一步丰富,不再仅仅是地区发展差距缩小,还体现在区际关系改善、区域合作加强等方面。区域协作能够拓展自身发展空间、推动经济高效运转、缩小区域差距、提升产业结构、协调区域关系、优化区域布局,突破行政区经济的桎梏,形成区域整体绩效提升的系统合力。

  2018年10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明确提到构建“一带、三区、四轴、多点”的总体格局。其中,三区中的“北部淮海经济区”包括来自江苏、安徽、山东及河南四省边界的十座城市:徐州、连云港、宿迁、宿州、淮北、商丘、枣庄、济宁、临沂以及菏泽,“着力提升徐州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淮海经济区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规划层面。

  淮海经济区的区域协同发展,对于有效承接京津冀协同发展与长三角一体化辐射、传递、溢出作用,扎实带动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引领大运河文化高地建设和促进“黄河拥淮”串联对接,实现国家区域战略的纵深发展有着强大的枢纽作用。同时,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更能加快苏北、鲁西南、豫东、皖北振兴,推动区域城市整体转型发展,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新机制、加快城市交通互联互通、深化城市产业协作协同、推动生态环境联防联控、促进社会事业共建共享。

  当前,徐州市已将“主动抢抓机遇,在国家发展全局中找准目标定位,积极推动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主要任务之一,淮海经济区也正处于全面深化协同发展的关键期,也是整体进入加快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机遇期。丰县作为徐州也是江苏省最西北部的县城,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位置,如何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把握战略机遇,在淮海经济区中明确角色定位和发展路径也是规划需要重点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丰县应紧抓“一带一路”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淮河生态经济带、淮海经济区、徐州都市圈、江苏省“1+3”重点功能区等多重战略叠加优势,打破传统思维的桎梏,转变为以市场配置资源、发挥政府作用的协同式治理体系。丰县应当充分参与区域产业分工协作,推动产业转型与承接转移相融合,全力推动地区结构调整和优化,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和影响力,争创区域竞争发展新优势。

  “十三五”时期,主要控制指标基本得到了有效落实,耕地和基本农田得到较好保护;城乡建设用地结构更趋合理,有力保障了丰县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未突破建设用地管制边界的管控要求,国土空间安全、绿色生态保护底线得到了较好坚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耕地保有量及质量、森林资源等实施管控较好。 城区空间布局结构正逐渐成形,城市综合功能和集聚能力逐步加强。区域内外交通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和形象品质显著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划定113.4684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并建立数据库。投入资金2.49亿元,实施完成农田土地整理项目9个,总规模10.9万亩,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9.56万亩。落实耕地占补平衡责任,实施完成占补平衡复垦开发项目184个,总规模28069.9亩,新增耕地27449.81亩。

  “十三五”期间全县造林5.5万亩,森林覆盖率在全省前列,至2020年底,我县林木覆盖率为32.92%,位居全省县级第一。聘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产规划设计院设计了大沙河森林公园规划建设方案,目前水杉林公园已经开始建设。森林病虫害的成灾率控制在0.4%以下,监测覆盖率达到90%以上,有效防治率达到95%以上,无公害防治比例达到85%以上,森林植物产地检疫率达到100%以上,较“十二五”分别提高了0.05%、5%、15%、2%、3%。河道堤滩退耕还林逐步推进中;复新河、大沙河、黄河故道等河道防护林带基本成型;徐济高速东段、S254、S321、S322等交通干线防护林带基本成型。

  十三五期间供应土地3.62万亩,其中划拨供地0.84万亩,挂牌出让供地2.54万亩,其他0.24万亩;土地出让总价款141.16亿元,收储土地 0.52 万亩;存量土地供应比率达到70.58%。落实建设用地“增存挂钩”机制,加大存量土地盘活力度,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批而未供土地处置率达到80.08%,完成低效用地再开发7206.8亩,盘活闲置土地1179.3亩。

  “十三五”期间我县完成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复垦项目共计入库1166个,入库总规模4517.6637公顷,规划新增农用地4511.6091公顷,规划新增耕地4476.7065公顷,共计验收868个项目,验收总规模2520.171公顷,验收新增农用地2459.8532公顷,验收新增耕地2391.2171公顷。

  “十三五”期间全县共交易增减挂钩和占补平衡指标13297.583亩,成交金额54.0964亿元。其中增减挂钩指标4152亩,交易规划空间700亩,成交金额35.32亿元;占补平衡指标8445.583亩,成交金额18.7763亿元,交易资金已全部上缴县财政。

  工农路南延、汉韵路、龙兴路等6条道路建成通车,城市路网更加完善。新建公交站台316个,新增城乡公交线条,镇村公交实现全覆盖。国省干线国道丰县北段、济徐高速顺河互通等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入户率达96%,镇街水源切换全部完成。燃气管道镇镇通工程进展顺利,规范供暖方式,城区暖气实现直供到户,覆盖41个小区、150万平方米。

  原总规“三区三轴、双核四心、三廊道”的空间布局结构正逐渐成形。其中,城区不断向东拓展,路网骨架基本形成,新老城交融的格局初现;产业空间往北部、高速道口拓展。新城区开发全面铺开,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商品房和安置房同步推进,沿河生态景观廊道建设成效显著。完成月牙河带状公园、白帝河体育公园、季合园街头游园等绿化提升工程,人居环境逐步改善。

  从指标余量来看,十三五实施以来建设用地规模从2014年底的26420.72公顷增长到2018年底的26815.61公顷,与2020规划目标26925.24公顷相比,所剩建设空间仅余109.63公顷;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从2014年底的23785.32公顷增长到2018年底的24212.96公顷,已经超过了规划目标36.02公顷。

  从空间余量来看,通过对比丰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允许建设区和历年土地征收批复情况,目前在丰县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区范围内可建设的允许建设区空间仅剩下660公顷,并且分布零散。

  现有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与第三次国土调查初步成果进行对比,永久基本农田与现状城乡建设用地冲突面积528公顷,主要分布在宋楼镇和孙楼街道。

  将现有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与现有的城市总体规划和镇总体规划进行对比,永久基本农田与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冲突面积16.07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顺河、宋楼,其他乡镇均有涉及。

  近年来,生态资源面积尤其是湿地面积有所下降,从2014年的8.86平方公里下降为2018年的6.96平方公里,保护修复力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水环境质量方面,2017年复新河、大沙河、南支河为轻度污染,属于有机污染类型。大气环境质量方面,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呈不稳定状态,且与苏南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丰县是一个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城市,人均水资源量325方,远低于徐州市平均水平424方,江苏省平均水平556方,是江苏省最干旱、最缺水的县之一。

  丰县水资源以地下水为主,丰县地下水资源总量占总水资源量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地表水资源量受降雨影响显著,使区域水资源总量随降雨波动,但得益于水资源总量的增加和用水总量的降低,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与周边县市相比,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低于周边一般县市。从绝对值而言,除个别特殊年份外,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往往在90%以上,开发利用量接近水资源供给能力。

  2018年,丰县总供水量3.92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供水量0.81亿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20.7%,地下水开采比例较高,与徐州市其他地区相比处于前列,高于徐州市平均水平11%,远高于江苏省1.7%的平均水平。随着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的推进,全县居民生活用水逐步由地下水转变为地表水,但供水安全仍面临严竣形势。丰县县城为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凤城及周围乡镇为一般中型孔隙水超采区,地下水超采漏斗区面积较大。

  根据丰县2014-2018年用水总量趋势变化,通过数学拟合,预测规划期末用水总量为4.29亿立方米。

  水资源供给量主要由本地地表水、本地地下水、外调水构成,各部分水量按多年平均计算,丰县本地地表水为1.31亿立方米,本地地下水为0.83亿立方米,外调水为1.32亿立方米。

  根据省内严控地下水资源开采要求,丰县地下水开采水平降低至5%以下,丰县可利用水资源量为2.80亿立方米,将无法支撑区域用水需求。

  截止2018年,丰县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为85立方米,高于同期徐州市58立方米,远高于江苏省49.7立方米的平均水平。与同期周边县市相比,处于较高水平,单位用水经济效益产出较低。丰县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284立方米,高于同期徐州市167立方米平均水平,远高于江苏省34.2立方米平均水平。与同期周边县市相比,处于较高水平,工业用水效益有待提升。

  规划至2020年,丰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为75586.67公顷,全县划定面积75645.5831公顷,多划58.9131公顷,占全县面积52.1%,占全县三调耕地面积93.1%。

  依据省厅下发的稳定耕地,永久基本农田内的稳定耕地面积60068.29公顷(79.41%),有15577.29公顷(20.59%)不符合永久基本农田划定要求,需通过永久基本农田核实整改补足工作进行统筹划定。现基本农田中的稳定耕地面积不足以完成保护任务,还需在现基本农田外再补划15518.38公顷耕地才能完成当前保护任务,永久基本农田整改补划压力较大。

  十三五期间,中心城区主要向东和向南拓展,新城区开发全面铺开,南部新城建设迅速推进,西部存量更新和转型发展符合预期,“东进、南扩、西优”初见成效,但城区发展“北联”滞后,北部方向工业及仓储物流用地增长缓慢,产业空间拓展有待优化。从整体结构来看,“三区三轴、双核四心、三廊道”的中心城区空间格局初步形成,但北部产业区和东环路轴带发展不及预期,规划的新城中心过于偏东,与老城区、人口中心较远,空间集聚效果较弱,旅游服务中心和产业服务中心建设仍未启动,城区空间格局有待优化。

  现状新老城区相互交融的格局初步形成,建筑风貌上以现代风格为主,其中居住建筑以简欧为主,部分为简中,仅有少量商业和办公建筑带有汉文化元素,地域性风格不凸显。

  丰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以汉文化遗址遗迹为主,主要集中在秦汉时期。资源的深度挖掘和利用不足,与周边县市相比,丰县的“刘邦故里”特色定位并未凸显,地域概念泛化,尤其是与沛县“大汉之源、汉文化旅游目的地”相雷同,尚未能形成强有力的文化名片。

  沿河、沿路景观建设初见成效,包括沿复新河、白帝河、沙支河等滨水地带和新城区主要干道两侧,局部地段水绿空间初步串联,但整体格局系统性不强,水绿空间尚未成环成网,公共空间品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紧扣“强富美高”总目标,围绕全省“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的总体发展思路,落实县委县政府发展部署,积极推进资源环境保护与空间发展保障。

  至十四五末期,围绕“经济发展、改革创新、文化建设、生态环境、人民生活、治理效能”六个发展目标,全方位巩固小康社会成果,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走在前列,打造辐射苏鲁豫皖接壤地区的发展高地,“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实现良好开局,“强富美高”新丰县建设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围绕全县社会经济发展总体目标,自然资源开发利用领域要积极承接一带一路、长三角、淮河生态经济带等的辐射带动,提升城市辐射能力,围绕建设江苏省苏鲁豫皖交界地区中心城市、徐州都市圈西北中心城市、新兴的工业城市、汉皇故里,建设活力开发之城、生态宜居之城、文化魅力之城,打造苏鲁豫皖接壤地区产业高地、创新创业高地、商贸物流高地、文化旅游高地和教育医疗高地,构建生态环境优越、农业特色鲜明、城镇活力高效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生态优先:摸清生态环境本底,基于双评价结果,识别重要生态空间,构建全域生态保护重点格局,落实上位规划要求,优先划定生态红线。加大生态修复力度,以重点项目为抓手促进生态系统恢复、提升。

  区域协调:改善区域交通可达性,借力徐州、服务徐州、融入徐州。发挥四省交界的区位优势,辐射周边城镇、服务县域城乡地区。在产业、文化、生态、交通等方面加强区域协作。

  集聚集约:在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紧约束的大背景下,突出空间发展重点,向发展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生态影响小、空间效益高的城镇、园区集聚。在土地使用上,要严控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建设用地增量增速,积极利用好流量质量,深入挖掘存量空间。

  高效提质:基于生态环境本底、空间发展需求,构建生态、生产、生活协调的空间格局,明确国土空间利用结构优化调整方向。

  品质提升:疏通城区水系网络,构建水系环线,实现活水、净水、亲水;完善绿地系统,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绿地开敞空间,实现步行10分钟见绿的覆盖目标;构建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提升城市宜居品质。

  聚焦城区:重点加强丰县城区的建设引导,协调与耕地、永久基本农田的关系,优化城市格局,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吸引力。

  结合主体功能区定位,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底线为基础,明确“山水林田湖草”等保护类要素的管理边界和城乡、产业、交通等发展类要素的整体布局,体现全域分区差异化策略,构建“两区两片两轴、一主两副两特”的空间开发格局。

  “两区”即县域范围内的重要生态保育区,分别为首羡采煤塌陷生态保育区和大沙河水源保护生态保育区,建设和修复生态屏障和廊道。 “两片”即南部特色农业发展片和北部高效农业发展片,注重体现南北差异。 “两轴”分别为串联徐州、辐射单县、菏泽的徐丰单城镇发展轴和链接萧县和鱼台的萧丰鱼城镇发展轴。

  “一主”即中心城区,重点加快老城区、新城区(开发区)、孙楼、常店等板块的空间整合和功能分工,推进新城中心建设,推进常店板块申建省级高新区,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城市品质,提高中心城区首位度以及人口和要素集聚能力。“两副”即欢口和宋楼南北两个副中心,依托现有城镇和产业基础,逐步完善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强化产城融合,重点培育打造南、北部小城市。“两特”即赵庄和大沙河两个特色旅游型城镇。其中,赵庄镇以汉祖圣境为重点塑造汉文化旅游景点,打造以两汉文化和刘氏宗族文化为特色的旅游名镇;大沙河镇依托大沙河风光带和万亩果园,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打造区域性生态休闲基地。

  按照“保护优先、应划尽划、协调冲突”原则,将丰县范围内具有重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极重要区域,以及生态极敏感脆弱的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保护红线内,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原则上禁止人为活动,其他区域严格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在符合现行法律法规前提下,除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外,仅允许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的有限人为活动,主要包括:零星的原住民在不扩大现有建设用地和耕地规模前提下,修缮生产生活设施,保留生活必需的少量种植、放牧、捕捞、养殖;因国家重大能源资源安全需要开展的战略性能源资源勘查,公益性自然资源调查和地质勘查;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监测和执法包括水文水资源监测及涉水违法事件的查处等,灾害防治和应急抢险活动;经依法批准进行的非破坏性科学研究观测、标本采集;经依法批准的考古调查发掘和文物保护活动;不破坏生态功能的适度参观旅游和相关的必要公共设施建设;必须且无法避让、符合县级以上国土空间规划的线性基础设施建设、防洪和供水设施建设与运行维护;重要生态修复工程。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的零散永久基本农田、耕地、一般经济林、重大基础设施等均需符合生态保护红线的管控要求,不能对其生态功能造成损害;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中的城区保留水井划入城镇开发边界的特别用途区,保持原生态功能不变,仍按照生态保护红线.加强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

  优化生态空间结构。以“从单点保护转向网络系统保护、从单一保护转向资源化保护利用”为原则,构建“四横、三纵、三区、多点”的生态空间结构。“四横”为西营子河—大营子河生态廊道、太行堤河—南大沟生态廊道、苗城河生态廊道、黄河故道生态廊道;“三纵”为赵首公路—王赵公路生态廊道、复新河生态廊道、大沙河生态廊道; “三区”为北部农业生态区、中部生态城镇区和南部林果生态区;“多点”为首羡煤矿塌陷修复区生态修复点和华山、二坝湿地、渊子湖(梁寨水库)等多个生态特色发展点。

  加强山体资源保护利用。以华山镇华山为重点,从本底整治修复、生态功能提升和分区管控引导三方面进行山体资源保护和利用。本底整治修复方面,根据山体不同受损类型,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修复措施;生态功能提升方面,加快推进华山生态公园建设,并对周边地区进行综合整治,提升华山片区的整体生态功能,打造“远郊绿肺”;分区管控引导方面,将山体保护控制区域划分为核心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和建筑景观控制区,分别提出相应的管控要求。

  加强水体资源保护利用。实现水面率、水功能、水环境全面提升,保持河湖水面率不下降,自然岸线%,重要河湖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100%。构建“五横、两纵、多节点”的水网格局——“五横”为西营子河—大营子河、太行堤河—南大沟、白帝河—丰沛运河、苗城河、黄河故道;“两纵”为复新河、大沙河;“多节点”为护城河水环、二坝湿地、渊子湖(梁寨水库)等。根据不同结构、类型,分别提出相应的管控引导要求。

  地区段) 加强水环境保护,打造高品质滨水环境,注重水岸景观与城镇建设及历史人文风貌、城市文化相协调,注重水岸绿化休闲空间营造与城市生活的融合,适度规划、设置可供观赏、休憩的必要设施。

  节点水域 休闲游憩型 加强水环境治理,开展滨水游乐设施和水上旅游建设,将观光活动与体验式旅游相结合,营造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良好环境。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严格控制休闲游憩活动对水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加强林木资源保护利用。实现林木覆盖率增长、森林蓄积量增加、造林绿化空间拓展,森林质量显著提升,林业综合效益有效增强;林木覆盖率达到34.5%,继续保持全省前列优势;林木蓄积量达到560万立方米,森林步行15分钟覆盖率达到10%。构建“两廊、七带、多点”的林网格局——“两廊”为丰沛铁路防护林带和赵首公路—王赵公路防护林带等两条交通干线防护林带;“七带”为西营子河—大营子河生态林带、太行堤河—南大沟生态林带、白帝河—丰沛运河生态林带、苗城河生态林带、黄河故道生态林带、复新河生态林带、大沙河生态林带等七条主要河流生态林带;“多点”为大沙河果园、宋楼百年梨园、华山苇子坑果园等多个重点林果片区。根据不同结构、类型,分别提出相应的建设要点、林木配植要求及其他管控引导要求。

  七带 主要河流生态林带 生态景观 乡土树种为主,常绿与落叶、乔木和灌木相搭配 滨水景观及亲水空间营造

  严格落实基本农田保护任务,按照部省最新要求,对现有永久基本农田中划定不实的情况开展整改补划,对接落实最新下达指标,对近年来土地综合整治涉及永久基本农田调整的及时更新。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永久基本农田质量建设,压实县—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责任。

  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建设用地减量化、采煤塌陷地治理和工矿废弃复垦利用为重点,加强中心城区、大沙河流域、复兴河下游等重点功能区的国土空间综合整治,构建区域环境、粮食生产条件和城乡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的土地利用新格局,引导全县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保护的良性转型。

  为确保丰县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高抗震防灾和应急保障能力。需加固丰县包围圈两岸堤防,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提高排涝设施规模,提升城区排涝标准至20年一遇。规划新增消防站,满足建成区5分钟响应全覆盖;规划在梁寨、欢口、首羡、常店等区域新建政府专职消防队,提升乡镇公共消防建设水平。完善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系统布局,提升建设标准,改造老旧设施,提高市政基础设施系统的抗震防灾和应急保障能力。

  协调北线外部供给:协调北线上游山东供给流量,保证外部水量,改造复新河下垫面和地形,增加保水、收水能力。

  大沙河扩挖工程:大沙河两岸除1公里景观绿化外,其余均为果树,规划对其两侧滩面进行开挖,同时对其进行超深开挖,扩大其蓄水能力。

  强化地下水涵养:推进海绵城市工作,有效改善地面硬质化,增加透水性;增加地表植被覆盖情况,提高滞水性、保水性;在有条件的情况,采用再生水、雨水进行回灌。

  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大力推进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并鼓励利用非常规水源;着力推进水价改革,建立健全水价动态调整机制。

  推广高效农业灌溉节水技术;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应用先进栽培技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扩大优质果菜、花卉,食用菌、药材、优质牧草等植物;发展旱作农业,选育高产耐旱优良品种。

  从末梢到节点:丰县作为江苏省“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要加强网络衔接、积极融入区域交通网络,提升交通区位。通过完善对外交通运输体系,强化区域交通走廊建设,发挥交通运输系统在城镇布局、产业集聚、区域协调发展中的支撑引导作用,推动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紧抓淮海国际陆港建设机遇,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完善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强化丰县与淮海国际陆港的交通衔接,全面融入多式联运陆港枢纽体系。

  轨道交通方面,积极对接国家干线铁路网,落实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与《江苏省“十三五”及中长期铁路发展规划》等上位规划。丰县县域预留徐荷高铁线位,对接国家高铁网络,并加强与徐州高铁枢纽的快速衔接;规划徐荷铁路,由丰沛铁路北延至菏泽定陶站,预留电气化设计条件。徐荷高铁与徐菏铁路的建设将改变丰县对外交通系统以公路交通方式为主导的局面,加强丰县与鲁西南经济中心城市的衔接。徐菏铁路通过连接京九线、陇海线和京沪线融入国家铁路网,将进一步完善淮海经济区铁路网结构,提升丰县的交通区位优势。

  干线公路方面,加强省际公路网对接,主动融入淮海经济区交通网络,衔接鲁西南三大经济中心城市,提高丰县与周边城市的交通联系强度。丰县县域构建“十字形”高速公路网络,作为丰县扩大区域影响腹地、联动内陆城镇发展的重要通道。在中心城区南部规划新增东西向的丰沛高速公路(S10),衔接京台高速、济祁高速、济徐高速,构建丰沛地区向东通达胶东半岛、环渤海经济区,向西接入京九线的公路运输通道;同时,作为淮海城市群东西向省际通道,将显著增强丰县与苏鲁皖地区的省际交通联系,实现区域融合发展。调整优化县域国省干线国道城区改线国道改线省道城区改线段等建设工程。

  内河水运方面,完善丰县港区码头建设,重点实施丰县复新河航道升级工程,开展丰沛运河前期工作,积极接入京杭大运河,承担沟通京杭大运河的便捷运输通道的功能。

  旅游协调联动:基于丰县地处四省七县交界的地理区位条件,拥有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等类型多样的旅游资源本底,在徐州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背景下,形成主题多元、协调发展的区域旅游联动格局。

  向东联动徐州、沛县,融合汉文化景区、龟山景区、徐州博物馆、汉祖圣境等汉文化旅游资源,共同彰显徐州市域楚风汉韵,打造“汉文化遗址旅游区”,同时结合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淮海战役相关景区内涵,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向北串联鱼台、微山,依托复新河、大沙河与大运河、微山湖进行资源对接,创建湿地生态旅游基地;向西向南与金乡、砀山、亳州及安徽其他地区合作,提升故黄河、大沙河、二坝湿地等构成的“百里花果长廊”旅游品牌形象,整合推出具有区域特色吸引力的休闲农业养生游线。

  共塑文化品牌:以丰县的汉祖圣境和沛县的中华汉城文化旅游区作为汉文化旅游板块的核心,联系周边孝贤文化、诚信文化、善文化及黄河故道文化等主题旅游区,共同打造汉文化旅游品牌。

  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契机,通过大沙河、复新河生态旅游及文化休闲观光带建设,纵向串联故黄河及京杭大运河两条区域重要生态旅游廊道,充分挖掘区内运河文化资源,引导培育和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把大运河文化品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打造大运河北段特色文化节点。

  加强交通联系:对接徐州枢纽,强化多方式交通联系。作为徐州都市圈“点轴”空间结构的重要节点,丰县将强化与都市圈中心城市的交通廊道建设,多方式对接徐州综合交通系统,重点加强与徐州铁路、公路及航空枢纽的快速集疏运通道建设。

  通过徐荷高铁与徐荷铁路的建设,无缝衔接徐州铁路枢纽;依托丰沛铁路通道预控2条丰县-徐州轻轨廊道,往东经沛县连接徐州市区,往西南方向经赵庄镇、大沙河镇、梁寨镇连接徐州市区,形成丰县与徐州城区快速化、大运量、公交化的城际客运通道。

  优化丰县县域干线公路网格局,逐步改变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对外交通体系,规划增加丰县与徐州城区的干线公路廊道,依托济徐高速公路、322省道和324省道形成三条快速联系通道,对接徐州高速外环及城区快速环路,形成丰县至徐州综合交通枢纽的快速集疏运通道,有效提升徐州都市圈内客货运输效率。

  产业主动对接:根据徐州明确提出并制定的装备制造、食品与农副产品加工、能源产业以及商贸物流四大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纲要,丰县产业发展需要积极融入徐州产业战略,主动承接产业转移,融入徐州市制造产业链。大力推动先进制造业优化升级,推进机械铸造、电动车等传统优势产业提档升级,重视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培育,推进制造业特色化发展。加快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提高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水平和附加值,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提升周边交通联系:提升县域干线公路等级,构筑轴状网络化干线公路布局,改善丰县与周边县市的交通衔接,对外交通联系多向化发展。“强化南北,打通东西”,依托区域干线公路网络构建对外公路交通走廊,充分发挥济徐高速公路、丰沛高速公路走廊的引导作用,并通过518国道、237国道、254省道、322省道、324省道、305县道等干线公路,有序拓展多向交通联系通道,强化对周边县市的衔接与辐射,提升城际客货运输效率。

  培育区域服务职能,新城中心功能培育:以产业创新引领,培育区域商贸物流服务职能,塑造区域文化旅游品牌,加快建设苏鲁豫皖接壤地区产业高地、创新创业高地、商贸物流高地、文化旅游高地、教育医疗高地。同时完善新城区商贸、文化展览、体育中心职能,提升设施区域服务能力。

  打造区域物流中心:积极推进区域物流中心建设,大力推动中国农批•丰县市场项目,将其打造为辐射苏、鲁、豫、皖四省,以“研发生产链、供应链、销售链服务平台”为主题的商业综合市场,优化升级丰县商贸产业发展,以市场规模和集群效应吸引周边县域消费群体,繁荣区域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通过建设南部新城物流园,引进现代物流技术,实现批发市场的交易、仓储、运输、加工、配送、信息传导等多项物流功能和增值服务,打造区域商贸物流中心。积极探索现代物流集散模式,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链,通过现代交通串联村级物流集散点;发挥企业组织优势,建立新型产供销合作关系,创新以产品为纽带、以上游原材料供应、中游物流配送到下游产品销售的供应链管理模式。

  根据乡镇发展潜力评价,落实全域空间开发格局,按照分片统筹思想,“中心城区+小城市” 引领片区发展;突出特色发展,选取经济基础较好及特色资源突出的乡镇作为中心镇发展。县域构建“中心城区—小城市—中心镇—一般镇”四级城镇体系,规划1个中心城区、2个小城市、4个中心镇、6个一般镇。

  完善中心城区综合服务能力,打造徐州都市圈西北中心城市,提升城市城市品质,提高中心城区首位度以及人口和要素集聚能力。强化一南一北两个小城市对县域南北两片的辐射带动,依托现有城镇和产业基础,逐步完善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强化产城融合。挖掘其他城镇特色产业,形成各级城镇功能完善、协作互补的职能体系结构。根据城镇各自的区位、交通、资源、产业等条件,对城镇职能进行合理引导,规划城镇职能结构分为综合型、工贸型、农贸型、旅游型等四大类别。

  进一步优化镇村空间布局,明确自然村庄分类和布局,支持农民群众改善住房条件,引导农村人居环境分类整治,提升乡村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合理确定进城、入镇、留乡的人口比例和分布。按照集聚提升、融入城镇、特色保护、搬迁撤并的思路,优先引导鼓励农民进城入镇,促进小镇多元特色化发展,合理明确乡村发展的空间载体。按照“多规合一”的要求,通过加强县域空间分区管控和引导,调整优化村庄布局,积极推进农村建设用地“减量化”,有效利用农村零星分散的存量建设用地,逐步提高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效率。

  按照国家及江苏省有关要求,调整村庄分类,划分“集聚提升类村庄”“特色保护类村庄”“城郊融合类村庄”“搬迁撤并类村庄”和“其他一般类村庄”共5类。规划形成“80+17+958+515”的镇村布局方案,即80个集聚提升类村庄、17个特色保护类村庄、958个其他一般类村庄和515个搬迁撤并类村庄。

  加强村庄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按照城乡融合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的要求,着力提升乡村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让农民群众过上与时代同步的现代生活。准确把握乡村的差异性,挖掘本乡本土的历史、地理、文化特色,延续乡村与自然有机融合的空间关系,保护好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进一步彰显乡村地区文化特色、时代特征和地域特点,留住乡愁。

  引导村庄特色发展。特色保护类村庄营造以塑造产业“特而专”、风貌“特而美”、文化“特而新”、品牌“特而优”、服务配套“特而全”的村庄为目标,对村庄特色进行划分,可分为历史文化型、产业特色型和自然山水型村庄,各类村庄围绕特色进行重点打造和提升。鼓励原住民留下,注重原有生活方式的延续;原则上不新增宅基地,可以进行风貌协调整治;允许村民向镇区、城区集聚,退出宅地优先考虑完善公共空间;利用好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等新兴行业。针对不同乡村旅游类型进行不同的旅游策略引导。整体上均以积极发展旅游业为原则目标,加大宣传,提高村庄知名度,积极申报以获得资金支持,同时在村庄建设时所配置的公共服务配套均应结合产业特色与旅游服务。历史文化型乡村旅游应与文化保护相结合,在确保尊重保护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前提下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内涵,提高开发力度,保证开发合理性,丰富活动形式,增强游客的互动和体验,满足游客对文旅的双需求。

  为防止城镇无序蔓延、促进城镇紧凑布局和可持续发展,按照集约适度、绿色发展的要求划定城镇开发边界。严格遵守以水定人、以水定地、以水定城的原则,结合生态空间格局、永久基本农田格局,合理确定城镇开发边界规模及形态,促进城乡空间布局优化。

  在开发边界内引导城镇建设集中紧凑布局,实现城镇有序建设、适度开发,开发边界外严禁进行城镇开发建设,应引导城镇开发边界外城乡建设用地逐步向城镇开发边界内集中。

  按照主导功能明确的原则,合理划分县域国土空间规划分区,确定县域国土空间功能导向和主要用途方向,制定用途准入原则和相关控制要求。

  县域共划分保护类分区和开发类分区两大类分区。其中,保护类分区主要包括生态保护区和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落实上位国土空间规划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及其管控要求,确定丰县自然保留地体系,以“三调”成果为基础,按照《关于加强和改进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的通知》的规定,核实整改确定县域永久基本农田布局,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确保永久基本农田的整体性、连续性和稳定性。开发类分区主要包括城镇发展区和农业农村发展区,按照集约适度、绿色发展的要求,综合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城镇发展阶段和发展潜力,提出城镇开发边界方案,防止城镇无序蔓延,同时科学预留一定比例的留白区,为未来发展留有开发空间。协调城镇开发边界与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的关系,避让重要生态功能,不占或少占永久基本农田。将县域范围内的园地、林地、农村宅基地等划入农业农村发展区,严禁城镇开发建设;推进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整理和低效村庄产业用地腾退,集约利用土地;在严守建设用地总规模前提下,允许用于交通市政设施、农村民生项目、乡村特色产业项目等用地建设。

  立足资源条件和发展需要,坚持以供给引导需求,在保护耕地的前提下,以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着力协调用地关系、缓解用地矛盾,平衡各行业用地需求,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合理调整和优化各行业各类用地规模和结构。

  立足资源条件和发展需要,坚持以供给引导需求,在保护耕地的前提下,以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着力协调用地关系、缓解用地矛盾,平衡各行业用地需求,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合理调整和优化各行业各类用地规模和结构。

  耕地:规划期间,耕地从2019年的80730公顷调整为81186公顷,净增加456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5.98%。

  园地:园地面积从2019年的17510公顷调整为16580公顷,净减少930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1.43%。

  林地:林地面积从2019年的4610公顷调整为4230公顷,净减少250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92%。

  城乡建设用地:至十四五期末,城乡建设用地面积从2019年的25147公顷调整为25850公顷,净增加703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7.83%。其中,城镇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5.24%调整为7.74%,村庄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12.10%调整为10.09%。规划期间,安排新增城乡建设用地主要用于城镇建设、产业发展以及乡村振兴。

  区域基础设施用地:规划期间,区域基础设施用地面积从2019年的2249公顷调整为2949公顷,净增加700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03%。

  其他建设用地:规划期间,其他建设用地面积从2019年的98公顷调整为195公顷,净增加97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0.13%。

  湿地:规划期间,湿地面积从2019年的40公顷调整为30公顷,净减少10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0.02%。

  陆地水域:规划期间,陆地水域面积从2019年的3480公顷调整为3390公顷,净减少90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34%。

  其他土地:规划期间,其他土地面积从2019年的11166公顷调整为10620公顷,净减少546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7.32%。

  以“构筑蓝绿复合网络、建设水绿花园城市”为目标进行绿化建设,实现公园绿地、广场步行5分钟(500米)覆盖率达到9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平方米,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江苏省生态园林城市标准。

  按照“系统构建、重点补缺”的路径进行规划建设。构建“两环绕城、四廊交织、网络复合、多点辉映”的绿地系统结构。“两环绕城”为护城河水环绿带、城区水环绿带;“四廊交织”为复新河水绿廊道、沙支河水绿廊道、白帝河-丰沛河水绿廊道和丰沛铁路绿廊;“网络复合”为纵横交错的沿路绿带体系;“多点辉映”为城市公园及社区公园构成的两级公园体系。

  以两汉文化为载体,融入道教、节庆、民俗等文化元素,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着重塑造汉祖圣境、天师故里、二坝湿地等重点汉文化生态旅游项目,打造成全国重要的汉文化源头性工程,永葆丰县“汉风道韵、有情有义”的品牌美誉度。

  城区以“刘邦故里、绿水新城”为特色定位,通过彰显汉文化地域元素,串联水系网络,打造古今相映、水绿交融的宜居活力之城。结合传统的“旧八景”“华山十景”等旅游资源,打造凤城新八景,塑造“文曲秋月”、“凤塔秋波”、“盛世回望”、“城河新颜”、“凤城新风”、“中阳风尚”、“朝旭之光”、“凭栏戏水”等一批特色魅力空间节点。

  优化城区空间结构,城市发展方向上“南北做实、东西优化”;坚持民生优先原则,完善城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配套;依托开发区和高新区两个载体,双轮驱动带动城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最终形成“一轴两心两廊六片”的整体空间格局。

  一轴为中阳大道城市发展轴,“两心”即老城中心和新城中心,两廊为白帝河、复新河生态绿廊,六片为三个居住片区、两个产业发展片区和一个战略储备片区。

  中心城区构建“城市中心+社区中心”两级中心体系。城市中心包括新城中心和老城中心两个,新城中心以栖凤园为绿核,南北向轴线串联文博园、会展中心、体育公园,结合西侧地块更新建设商业综合体打造新城综合服务中心,新城中心未来将承担全县的文化、体育中心职能,兼具商业中心职能,服务全县,辐射周边;老城中心发挥原有的商贸功能,完善各项商业辅助设施,积极提升老城商业能级,服务全县域。社区中心为生活圈中心,以步行15分钟为服务半径配套基本公共服务设施。

  老城片区:以居住、商业及公共服务配套为主要功能,作为老城所在片区,一方面进行旧城的疏解,另一方面通过旧城更新,优化老城交通体系和市政管网建设,提升老城景观环境品质。以护城河风貌整治为契机,挖局历史文化资源,植入文旅功能,整治周边环境,激活现有商业综合体,强化老城商业中心服务职能,同时对老城现有的行政办公空间进行整合,增加文体、社区服务等公共设施供给,美化老城公共空间节点,打造品质宜居社区。

  新城片区:规划作为新的文体服务及商业中心,以居住、公共服务配套及商业为主要功能的现代化新城区,打造展示丰县城市形象的窗口。营造水绿环境、完善设施配套,构筑宜居之城;集约利用资源、提倡绿色环保,建设生态之城。

  南部新城片区:以居住、商业及公共服务配套为主要功能,以区域性市场建设、重点区块开发、复新河生态廊道等项目为引领,带动城区向南发展,结合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城南安置区、安居十一期南等项目,迅速推进南部新城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引领南部新城建设。

  道口战略储备片区:以工业、少量居住及商业服务功能为主,作为丰县未来城市发展的战略预留空间,在现状发展基础上完善路网、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结合沙支河打造生态景观绿廊。

  西部产业片区:以工业、商务服务、研发等功能为主导,做大做强丰县智能电动车产业园,以“产业特色明显、创新资源富集、科技创业活跃、创业服务完善”为目标,高起点将西部产业区打造成为具有一定研发创新能力、智能设备和车辆关键零部件产业聚集群、发展环境优良的省级高新区。

  东部产业片区:以工业、研发办公功能为主,依托现有开发区主体加强传统产业区的提档升级,拓展科技研发功能,未来作为开发区产业升级、功能孵化的重点片区。

  城区范围重点进行“两环、五廊、一园”建设。“两环”为护城河水环绿带建设(扩建)、城区水环绿带建设(扩建);“五廊”为复新河水绿廊道建设(扩建)、沙支河水绿廊道建设(扩建)、白帝河-丰沛河水绿廊道建设(扩建)、大沙河水绿廊道建设(扩建)、丰沛铁路绿廊建设(新建);“一园”为北海公园建设(新建)。

  县域范围重点进行“一园建设、一区修复”。“一园建设”为华山生态公园建设(新建);“一区修复”为首羡煤矿塌陷修复区生态修复(新建)。

  护城河水环绿带建设 扩建 形成连续、完整的滨河绿带;林木配植以乡土树种为主,常绿与落叶、乔木和灌木相搭配;注重滨水景观及亲水空间营造。

  城区水环绿带建设 扩建 形成连续、完整的滨河绿带;林木配植以乡土树种为主,常绿与落叶、乔木和灌木相搭配;注重滨水景观及亲水空间营造。

  复新河水绿廊道建设 扩建 在城区范围内形成连续、完整的滨河绿带;林木配植以乡土树种为主,常绿与落叶、乔木和灌木相搭配;注重滨水景观及亲水空间营造。

  沙支河水绿廊道建设 扩建 在城区范围内形成连续、完整的滨河绿带;林木配植以乡土树种为主,常绿与落叶、乔木和灌木相搭配;注重滨水景观及亲水空间营造。

  白帝河-丰沛河水绿廊道建设 扩建 在城区范围内形成连续、完整的滨河绿带;林木配植以乡土树种为主,常绿与落叶、乔木和灌木相搭配;注重滨水景观及亲水空间营造。

  大沙河水绿廊道建设 扩建 在城区范围内形成连续、完整的滨河绿带;林木配植以乡土树种为主,常绿与落叶、乔木和灌木相搭配;注重滨水景观及亲水空间营造。

  华山生态公园建设 新建 华山受损山体修复,华山及周边地区综合整治,以打造“远郊绿肺”为目标建设生态公园,提升华山片区的整体生态功能。

  根据国土综合整治潜力,遵循重点区域的划定原则,分别划定农用地整理、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的重点区域。

  农用地整理 华山镇大程庄村、赵屯村、付庙村、邵庄村、王屯村、中胡楼村、大王庄村二,梁寨镇新腰里王村、单楼村,宋楼镇香田集村、李新楼村、姚庄村、渠坑村、魏庄村、史大楼村、王连庄村、田楼村、前王庄村、李楼村、李大楼村、季庄村、刘王楼村、王平楼村、潘庙村、菅庄村、许口村、荣庄村、祝楼村、孙洼村、郭楼村,大沙河镇张屯村、杨集村、六座楼村、黑楼村、曹庄村、常庄村、姚庄村、黄庄村、毛楼村、宗集村、孙寨村、蒋庄村、食城村、大沙河果园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 凤城街道丁兰集社区、辰明社区、谢集村、史店村、三千刘楼村、徐堤口村、史黑楼村、李大庄村,孙楼街道张楼村、孙楼村、赵河涯村、陈楼村、邵庄村、蔡楼村、朱尧村、十里庙村,首羡镇首羡村、王堂村、渠阁村、南楼村、葛庄村、张老家村、温庄村、张集村、费庄村、李堂村,顺河镇顺河村、朱坑村、大圣村、齐庙村、蔡庄村、白庙村,常店镇万庄村、郭庄村,欢口镇宋寨村,师寨镇汪屯村、谢屯村、李庄村、魏堂村、贾庄村、李新庄村、小李庄村、周彭庄村,华山镇赵刘庄村、郭庙村,王沟镇孙油坊村、杂坡地村、石洼村、周庄寨村、张庄村、刘元集村、两合集村、程集村,赵庄镇赵庄村、吴楼村、张土城村、王庄村、王学屋村、金刘寨村

  提升农业空间。新建一批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改善农田生态,提高耕地质量和产能。在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在适宜性评价基础上选取地块开展耕地占补平衡项目,确保耕地规模动态平衡。摸底调查和自愿腾退相结合,拆并分散零星的农村居民点复垦为农用地,加快实现农村建设用地减量化,盘活农村土地资源用于乡村振兴和城镇建设。

  整治建设空间。对废弃交通设施用地、工矿用地、水工建筑用地,有计划地开展复垦和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周边环境。对老城区、棚户区和低效闲置的产业用地实施收储利用和再开发,结合退二进三、退二优二、增容技改、协议置换等手段,增加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投入,提高老城区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各镇耕地占补充平衡项目 新建 通过残次园地林地整治、田块归并、未利用地开发,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中心城区城市更新和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项目 新建 实施城中村棚户区改造,有序推进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危房和非成套住房改造。

  完善县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围绕栖凤园南侧区域打造城市新中心,以绿色中轴串联城市绿色、文化中心、体育中心,加快建设新城文体中心,完善文博园二期工程,近期新建科技馆、青少年宫,按照省级文明城市预控相应场馆用地,启动新城体育中心建设。

  完善市政交通设施配套。加强区域交通网络建设,新建丰沛高速,强化丰县东西向辐射;新建324省道,强化与徐州的快速联系。完善城市给排水工程,按照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扩展,扩建新建一批给水排水工程。新建有机废物处理中心,综合处理处理餐厨垃圾、粪便、市政污泥等有机废物。

  文博园二期 扩建 新建科技馆、青少年宫,其中科技馆占地0.8公顷,青少年宫符合省级文明城市预控场馆标准。

  新城体育中心 新建 按照“五个一”标准,多场馆集中建设,体育场约3公顷,游泳馆约2-3公顷,全民健身中心约1.5公顷,体育馆1.6-3.0公顷,体育公园5-10公顷。

  进一步完善以发展规划为统领,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以专项规划为支撑,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健全规划管理衔接协调机制,统筹规划全程管理,构建纵向衔接、横向协调的规划衔接机制,确保各级各类规划在总体要求上指向一致、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

  结合丰县实际,建立二级三类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即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其中总体规划包括县域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两级。各类规划进一步厘清规划界限与层级,明确编制规划的领域和规划内容,合理确定规划的功能定位。

  依托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立国土空间规划动态监测评估预警和实施监管机制。完善规划动态评估、跟踪、预警机制,健全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总结评估的全过程动态规划评估体系,严格规划动态调整和修订机制。加强规划执行监督,将实施情况作为政务信息公开的重要内容,及时公布实施进展,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保障规划严格落实。

  依法开展规划实施评估,强化动态管理,努力提高规划纲要实施的效果。创新评估方式,加强规划纲要评估考核监督,坚持政府自我评估和社会第三方评估相结合,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资源,提高分析评价的客观性、科学性和精准性。

  完善重大发展战略和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健全以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的政策协同体系。设置年度目标并做好年度间综合平衡,结合上级部署和形势发展确定年度工作重点,明确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举措的年度实施计划。

  遵从规划明确的发展战略导向,制定县级重大生产力布局和人口、环境、社会等公共政策,明确需要县域统筹协调的指标,强化部门间协调配合,形成政策合力,认真组织实施。

  坚持以规划带动项目建设,以项目促进规划落实,完善中长期规划对重大项目布局的指导作用。依据自然资源保护与国土空间开发重大项目库,发挥重大项目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加强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健全重大项目储备库,形成竣工一批、启动一批、储备一批的年度项目滚动机制。

  推进规划实施的信息公开,积极搭建政府与企业、社会的互动平台,健全政府与企业、社会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机制,鼓励市场主体、社会力量和人民群众参与规划实施。

上一篇:全员改善提案管理制度干货! 下一篇:色谱柱常见100个问题精编建议收藏!
  • 电话:0351-7028907
  • 服务电话:4006026858
  •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高新街9号瑞杰科技B座8层